2014年1月27日

台灣人害怕說真話的習氣

Scott剛來台灣時,與人溝通常有誤解,至今仍是,原因不是語言問題,而是台灣人習慣的拐彎抹角,口是心非(美其名為「客氣」)。我來自這樣的文化環境,很容易習以為常,剛開始還會為Scott的直言而在旁捏把冷汗。但說真的,練習和歐美人溝通的直來直往之後,我覺得省力多了!面對不同意見,雙方可以坦然討論,也尊重對方的表達空間,表面上的討論過程好像有點刺激,但大家對事不對人,溝通結束後,友誼仍在,甚至更紮實!

分享我最近的一個觸境。一個月前,台中某個文化單位廖小姐來信邀演,我寄了企劃書,同時也跟對方討論預算,感覺他們很喜歡我們的節目,並主動跟我敲檔期,為配合對方的日期,花了時間跟團員確認了一個時段。隔週,廖來信:「活動要延期到九、十月,很抱歉因為聲動要出國,這次就無法參與藝術節。」我收信時有點不解,出國才二週,還是可以排檔期,於是回信告知。廖回信:「我還以為聲動下半年都不在台灣,那請問九、十月有空的時間?」我回答九月初的週末都可以。


廖多日未回訊,我乾脆直接打電話問是否收到我的信,廖很客氣接答,因為工作太忙還沒回覆,我詢問何時要訂檔期,廖回答希望春節放假前可定案。年假前一週,我再次主動寫信,得到回覆:「本展演中心九月週末的檔期都沒有空檔,很可惜這次無法與貴團合作。」明明是對方訂的日期,卻又一再說沒檔期,搞什麼嘛!


我不高興的同時,也明白了對方沒有要選我們的節目,無法告訴我實話,卻是一直找理由推責給檔期問題。我理性地寫了封簡短信,文末兩句:「如果我們的節目不合適你們的規劃,請直接告知,比較不會耗費雙方的時間。」總算,對方說真話了,雖然還是有點繞來繞去,結論就是認為我們的節目要售票有風險,想要嘗試有原創的內容,卻又要有商業市場效應。


這荒謬的藝術文創「市場」邏輯,就不想再討論了,只是深深覺得遺憾,做事「由衷」的態度,遠比「做什麼事」更重要,那是一種「誠信」的價值。我們長期損耗在這樣的無效溝通,為什麼不能好好說真話?不敢說真話的背後是什麼驅動力?台灣承襲著諸多負面的華人文化體質,讓我們不敢做最真的自己,讓整個社會的發展龜速、甚至倒退,這包袱早該綁個石頭丟落深海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