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

碼頭工人的故事--父親回憶錄(擷取)

[前言]
十多年前,在我的鼓勵下,父親將過去的流離歲月,書寫成回憶錄。讀過一年小學就得逃難的父親,自學閱讀和書寫,素人筆觸格外樸實。我打字整理成十萬字,編創了舞蹈劇場作品,這段認識家族故事、認識台灣歷史的經驗,豐富了我的生命體驗和想像力。我相信,歷史不只是一個破舊的材料,它是一扇窗,開啟我們延伸更開展的新生命。

我的父母親與祖父母是國共戰爭時,從中國最後一批遷徙來台(1955年)的大陳族群。他們居住的南麂島鮮少被文獻紀錄,當時不像大陳島民有美國軍艦護送,這一千多人分三批,在暗夜砲火裡偷偷登船來台。父親家人從基隆港上岸,之後分配到屏東高樹鄉務農,三年下來荒土無法維生家人,年輕人紛紛到碼頭去打零工。剛開始扛白米,一包一百公斤(不是台斤喔,兩個我的重量!),第一天父親就耳邊流血、走不上回家的坡路,一天工資不到90元,但至少有飯吃。就這樣當了四十年的碼頭工人,也造成了現在嚴重彎曲的背脊病痛。

我小時後日日看著爸爸疲累地走上坡,全身白就是扛麵粉,全身黑就是扛煤炭。從我家就可眺望高高的貨櫃吊桿(這時已機械化),門前的高架橋整夜是貨櫃車轟隆作響,不知我們那時怎睡得著。暑假我就跟著媽媽去現在文化中心旁的停車場賣冰,滿滿的貨櫃車進出,可見當時港務的繁榮。

藉由父親的書寫,見證了基隆港都的繁華歷史,有著移民血汗的痕跡,基隆成了他們一輩子的家。(謝韻雅)

------------------------------------------------------------------------------------
作者:謝欽志
(此文擷取自作者回憶錄「流離記憶」中的篇章)

基隆港搬運白米

我們找工作不怕苦、不怕難,哪裡有工作,我們就會去參加。例如:台中霧社,萬代水庫、橫貫公路,艱難又危險的工作都做過。有人去台北縣做煤礦工,也有人在基隆港做臨時工,和他們連絡之後(民國五十三年夏天),就決定收拾簡單衣物,相約謝英傑二人從屏東乘火車去基隆,因之前曾到過中山區,所以對基隆並不陌生。坐了一夜車,昏昏沉沉到達目的地,我們走著走著,看見路邊處處放著茶桶,寫著奉茶,解渴的同時,內心非常感謝供茶的人,覺得基隆人人情味濃。

經過溫州街六號碼頭這一段路到通正里,找到同鄉住的地方,十幾個人擠在樓上通舖,伙食由厝主的頭家娘煮大鍋飯給我們吃,伙食費半個月結算一次。他們的工作是搬運白米,由火車運來之後搬進倉庫、儲存、裝船出口。我加入這個米班,今天要向新工作挑戰,一包一百公斤,我雖然在米廠有工作經驗,這裏卻不同,米背上肩即要快步進倉,一個跟著一個,如果落後,就可能出局!我跟著同鄉一行人到十四號碼頭後面走廊,分四個班,每班十幾人,有四個把手(二人一組,負責把米袋抬起放工人肩上),大家脫去衣服,只穿內褲,腰上束一條毛巾擦汗用,頭上一條布巾防污用。

大家先去鐵軌上推運米車廂,小車廂十五公噸,大車廂廿五至三十公噸,齊聲合力將車推至倉庫門口,車廂門打開,把手將米打上工人肩膀,我是新來的,排在最後。三、二、一,該我了!米一上肩,重量不平均,由背後溜下地,他們「呀」一聲,我很不好意思,立刻重來。此時我用全力抓住米袋,扛在肩,雖然不是很正確,但顧不了那些,拼命走,背進倉庫,一行行排整齊。第一層階為八包米高度,因平行、比較輕鬆;二階、三階有坡度,非常吃力。

做完一台車,全身汗如雨下,綁在腰間的毛巾,扭乾再擦去全身汗水,喝一碗開水,繼續推車、搬米進倉。我感覺全身發燒,汗從頭流到腳底,大概是我不得要領、姿勢不正確、體力比人差。看別人一副輕鬆模樣,我必須忍耐,過幾天會更好。中午回來吃飯,再走路到四號碼頭乘渡船,去十四號碼頭扛米。我的耳根擦破了、流血,雙腿也疼痛不堪。好不容易做完了收工,通仁里那條嶺差點爬不上去,沖個冷水澡,吃過晚餐,爬上樓梯,躺下來真好。

第二天同伴問我怎麼樣?我說:不行了,全身都痛!兩條腿更是不能動!他們安慰:初來都會有這樣情形,休息一下就好了。休息一天,就忍著痛苦再參加工作,辛苦得撐下去,汗水不停地流,真的是一步一腳印。看著碼頭上的基本工人,工作比我們輕鬆,賺的錢卻比我們多;我們米班每天平均工資沒有超過九十塊台幣,真是不公平啊。我們真希望能做一個基本工人,那就有固定的工作。同鄉李步星等四、五位已是碼頭基本工人,他們知道現在貨物進出口非常多,六個隊的基本工人無法應付工作。港務局正要增加工人,因此李步星連絡陳承然,為我們這些東奔西跑找工作的同鄉成立一個隊。我們當然萬分高興趕快報名登記,但心想只有幾分希望,沒有十足把握,聽說要加入碼頭很不容易!一整隊恐怕更難。

大家公推我管理伙食,工作時間外,還要買米、買菜、記帳,因為他們都信任我忠厚、老實,又能寫出他們的名字,理所當然地接受了。每當倉庫進滿米時,就暫時休息一、二天,和幾位同事一起去中正公園、仙洞遊玩,觀看美麗基隆港,進進出出的大小輪船,每座碼頭都輪船在裝卸,各單位工作都在忙碌進行。

扛米的工作日復一日,出口的量做完,辛苦了兩個月,結了帳各人另找工作,我即收拾行李回屏東家。參加碼頭的事,等候通知了。


編隊的等待

出外數月,回來欣受家庭溫暖,和鄉親相見分外高興,也談及參加碼頭工作,申請成立一個隊的情況。這裏的鄉親,很多參加基隆碼頭工作登記、等待通知。因為大家都和我一樣心情,了解這塊新生地確實無法再維持生活,必須另謀出路。


不久接到基隆陳承然先生通知,所有登記的人必須即日到基隆接受點名。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我又來到基隆,幾個人租個房間,共同合伙。陳先生很能幹,申報碼頭工會、基隆港務局、台北大陳義胞就業輔導會、省政府,到處找有關係的人幫忙,但必須花點錢,當然我們也要出些錢才能辦事。最大阻力是工會和港務局,工人編制雖是工會,管理權全歸港務局,目前有六個隊,一隊六個班,一班四十人;還有後線班、雜工班、美援組、行李班、打包班、女工班、板車隊。因為現在有增加基本工人的機會,這些雜工班、米班、炭工都想要加入,原有的隊班中想要把自己的親友拉進去,因此堅決不讓我們加入。我們一群人只有一天天等下去,陳先生天天跑台北、省府找人幫忙,省府及輔導會明瞭我們生活困境,願意幫忙促成我們加入碼頭工作、安定生活。大家得此消息,抱著很大希望。

這段時間,上級不斷公文往返港務局施壓,既然欠缺工作人員,無論如何必需接納大陳義胞一百多人就業。終於准了!我們申請一個隊,隊長、班長要用自己人,這問題工會反對,工會說:這些隊、班長,都是以前最初五十公司創始成員,必須是老工人升上去,那有新來工人就當隊、班長之理?經過多次討論,班長用自己人,隊長由工會調派。我們即做身體健康檢查,編成一個隊分四班,另外海上二個班負責船上工作,由工會派編。

隊是編好了,工作還是等待。我身上的錢用完了、很著急,試著去和平島想要向遠親的阿姨借點錢。在她家閒話家常,我真希望她問我:錢夠用嗎?但我始終難以啟口說借錢事。回去吧!天氣漸漸冷,快要過年,工作還是遙遙無期,先回家再等吧!

住團管區營房

回屏東高樹鄉過了年,大家又來基隆,因為住處分散,要連絡事情也非常不便,陳先生希望大家能住在一起,有事很快就能集合,容易指揮、管理,於是透過關係向基隆團管區,情商南榮路山坡的舊營房暫時借住。此地本是金馬官兵調防用宿舍,因已重新建造金馬賓館,舊營房準備拆除。陳先生借到營房暫住,非常高興,因此預備工人都集中住進營房大禮堂、打地舖、吃大鍋飯,和軍人一樣,大家專心在此等工作。有時港務局派人來傳話,有時我們全體到碼頭工會禮堂開會,大家很有團隊精神,我們所期待的是趕快加入工作,解決生活問題。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無事大家玩象棋、撲克牌打發時間,伙食費等有工作時再計算清還,大家就只有耐心地等待、等待……

又經過兩個多月,港務局、工會加入碼頭作業完成,共增加三個隊,五百多人,原有六隊,增加的是七、八、九隊,我們編第九隊,隊長是工會派來的謝朝坤先生,原為美援組班長。一個隊分六個班,一個班大約有四十人,一、二班已在碼頭工作的本港工人為「海上班」,負責船艙內工作,三、四、五、六班為「陸上班」負責碼頭上進出倉工作。班長早有底定人選,三班陳承然、四班陳顯秋、五班楊化定、六班盧志忠。

經過數次碼頭工作安全常識及工作要領講習,分發給我們碼頭工作證,決定三月開工,大家欣喜若狂!

開工--安慶輪

民國五十五年三月二日,我們第九隊輪值「安慶輪」。此輪為香港到基隆的定期航輪,中藥、羊毛為主貨物,每個班分配一個艙口(即一副吊桿或雙副吊桿)。我們因工作不熟,雖然只有一副吊桿,卻全班參與工作,工作前我們同鄉老工人來協助指導如何使用工具、搬運安全、倉庫內堆貨要領。工作中,棧埠處及港務局都派人來視察,看我們能否做得來這些工作,我們當然使盡吃苦耐勞的精神。一百多公斤的貨物,我們用四個人堆上去,不怕流汗、不怕髒,一心要把工作做好;中午不出碼頭,全班包飯在碼頭內吃,一直到工作完成。倉庫及監督人員認為我們工作能力不錯,大家高高興興走回住處,檢討工作經驗。

從此我們每天早上就去四號碼頭後面候工室,等候調配工作。候工室內設有小吃部、菸酒、零食,因候工人數多,就有人玩撲克牌、四色牌,也有人用大碗公玩骰子。大部分的人在候工室休息或看電視,節目中午十二點才開播,大家看得津津有味。調派室在二樓,某隊、某船、某號碼頭、某點開工,調派人員寫在黑板上,輪值的隊班即按時到碼頭工作。有了安定工作,大家搬出營房,各人去找房子,我和英傑租中山區通正里28號張瑞義一個房間,兩人合伙,這裏以前住過,鄰居又是同鄉,我們很喜歡。工作、居住都穩定了,心也安定多了。白天或晚上加班,全班報飯(叫飯館送)吃,或者自己去小吃館吃;沒有工作就洗衣、煮飯,為自己生計忙碌。

很疑惑為什麼忙時工作不分日夜?閒時整天沒工作?原來是調配作業的關係,是依貨輪進港口時間為準,如某輪八點進港口,塔台以電話連絡調配室,即分配給第一隊,再進港的輪船,為二隊、三隊,依次序調配。但進港的貨輪不一定馬上靠岸卸貨,有的公司出口貨未到齊、未結關,或碼頭沒有空位,有些輪船等上好幾天。輪船載的貨量也不同,有的船載一兩萬噸,有的船載一百噸,工作時數有長有短。我們的工資是依噸計算,貨物的多少、差別很大。有時分配到的貨輪,累積數艘同時要開工時,全隊人都做還不夠,不得已讓給散班(即臨時工人﹞做。可是同一隻船每個船艙裝的貨物也不一樣多,有的一艙幾千噸,有的一個艙幾噸。我們是以班為單位,全班輪流工作、工資全班分配,班長例外;所以我們的工資,隊和隊不同,班和班也不同。

這樣看似乎是很不公平的制度,當然有反對聲。但是官員總是說,這依從前做法,多流汗、多賺點錢,好壞照輪,沒關係啦。經過十幾天,第一次領到工資,雖然只有幾百元,大家心裏都很高興,從此我們全家人的生活能安定下來。


12 則留言:

  1. 這篇回憶錄可以幫助大家多一點了解過去的台灣社會形態和底層勞動者的辛酸,不閱讀這些親歷的故事,我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些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喜歡聽長輩說那個時代的勞動故事,每聽一遍,就讓我更感恩、更疼惜台灣的土地和人。

      刪除
    2. 這是最幸運的一群,有人更糟

      刪除
    3.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4. 從這個基點回看,是想拼湊出那個時代的畫面,是連結和涵容,所有幸與不幸的故事,都能被述說。

      刪除
  2. 我父母也是同一時期重大陳到台灣的.也是住6號碼頭附近.當時很多長輩都是當碼頭工人跟泥水工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沿著中山路,多是碼頭工人的社群,辛苦流汗的貧窮勞工......我們都分享著同樣的記憶場景。

      刪除
  3. 這篇回憶錄讓移動與勞動的底層身影清楚浮現,這在龍應台的大江大海裡頭並不清晰,很期待更多的篇章。

    回覆刪除
  4. 燕堂兄,謝謝鼓勵。我還在想是否把回憶錄單獨放一個Blog,比較有清楚的時序。找一天聽聽你在基隆的訪談紀錄!

    回覆刪除
  5. 彷彿讓我看到自己爸爸跟爺爺工作的情形

    回覆刪除
  6. 彷彿讓我看到自己爸爸跟爺爺工作的情形

    回覆刪除